「無」v.s.「嘸」:一個字,看見我們的語言自信

剛看到河道上有志討論一個有趣的語文現象:為何許多媒體、甚至母語使用者,在書寫 Tâi-gí 或客話的「bô / mǒ」(「沒有」之義)時,很習慣用「嘸」這個字?

有志擷了字典的圖,「嘸」在近代 Chinese 其實是個罕用字,念 ㄨˇ,意思是驚訝的樣子,實際上的應用可能僅存在於古典諸夏「文言」文獻;而 Tâi-gí、客話的 bô / mǒ,本字就是我們都認識的「無」。

那,為何大家要捨近求遠,用一個其實不正確的字呢?

我的眉批是,這個看似單純的用字習慣,其實不經意地洩漏了我們集體潛意識裡,一道深刻的歷史傷痕。

語言學上,諸夏字/漢字裡加上「口」字旁的,常常有幾個用途:一是標示語氣詞或狀聲詞,如「嗎、呢、喔、唉」;二是純粹用來標示讀音,而非記錄語義,如佛教真言「唵嘛呢叭咪吽」。

換句話說,加上「口」字旁,很多時候就是在暗示:「這個字,只是用來記個音而已,它不是一個『正式』的字。」

這就說得通了。

當我們下意識地選擇用「嘸」,而不是理所當然的「無」時,那或許透露了一種長久以來,被殖民者(不管是明帝國清帝國科舉文言殖民,或是二戰後的 ROChinese 華殖)植入的語言自卑感。我們在書寫自己的母語時,仍在進行一種自我審查,彷彿我們的語言「不夠正式」、「登不了大雅之堂」,只能用一個加上口字旁的「音標字」來委屈地記錄下來。

這,正是千百年東亞震旦歷代帝國科舉文言文化殖民,以及 ROC 華殖體制長達 80 年「國語政策」最成功的洗腦成果──千百年的扭曲意識讓我們打從心底相信,我們的族語們是「有音無字」的、是「低級的方言」。

所以,下一次,當我們想寫下 bô 或 mǒ 時,請勇敢地、自信地寫下「無」。

這不只是在選擇一個「正確」的字,更是一種微小但意義重大的「去殖民化」行動。它是在宣告:我的語言,是一個完整的、有尊嚴的語言,它擁有自己正式的書寫文字,它不需要被當作次等的、只能記音的「方言」。

我們的自信,就從寫下每一個理直氣壯的「無」開始。


(本文結束)
對社交網站的斷片化、言論箝制化不滿嗎?其實我們可以「部落格文藝復興」。用 RSS reader 把這個網站訂閱起來,就會收到最新文章的通知:
follow us in feedly
然後下面一樣有 Disqus 回應系統可供留言互動。

本站語言標示說明:
🔴 臺灣南島各語言 🔵 客家靛花 🟢 臺員翠青
Ⓜ️ Mandarin
各國國旗 = 各國語言

本站技術架構:感謝 Obsidian - Sharpen your thinkingoleeskild/obsidian-digital-gardenVercelVSCodiumGitHub


家庭學語進度(2023/8/3 日間更新):